简介

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简介

字体: 【大】 【中】 【小】

安徽省低碳冶金与固废资源化重点实验室依托安徽工业大学,于2002年12月经省科技厅批准建设,2005年3月通过科技厅验收,2024年8月通过重组,并获评“优秀”等级。

总体定位与发展方向:实验室以国家“双碳”战略和“两山”理念为引导,充分发挥马鞍山市的安徽 “杭嘉湖”、长三角 “白菜心”的区位优势。面向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冶金行业的重大需求,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瞄准钢铁、有色、新能源等全产业链发展重大需求,持续开展低碳智能冶金、先进钢铁材料与绿色制造、战略有色金属、冶金固废资源高值化与材料化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与成果落地转化。长期服务于宝武集团、铜陵有色、宝镁轻合金等冶金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以研助产,以产促研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业态,建成全国低碳绿色冶金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冶金行业形成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潜心培养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等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践行者。

实验室将依据研究特色,致力于解决以下重大科技问题:

(1)低碳智能冶金新技术,依据钢铁工业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深度开发的烧结球团高炉一体化智能配矿技术,优化矿石供给侧结构方案;进一步探究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炼铁技术,助力工业级低碳炼铁高炉;推广转炉低成本智能炼钢技术和连铸坯智能定尺定重系统在全国钢铁企业应用。

(2)高品质钢铁材料与绿色制造,面向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急需,通过跨尺度构筑与组织结构调控,践行“材料素化”设计理念,开发创新性工艺技术,实现节省资源、节能减排、环境友好、产品性能优良的钢铁生产,实现“钢铁绿色制造”;采用钢铁材料设计、洁净化制备、全流程产品质量保障等前沿技术,开发海洋、交通、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绿色化发展急需的钢材,实现“制造绿色钢铁”。

(3)战略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持续开展城市矿产资源(电子废弃物、动力锂离子电池等)提取稀贵金属研究,解决关键金属“卡脖子”问题,为国家战略金属资源安全做出贡献。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重点突破战略金属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的瓶颈,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复杂战略金属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战略金属生态提取新体系。进一步针对安徽优势特色战略金属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现状,从冶金-化工-材料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强化高效分离精度与分离效率,建立高效利用的调控机制以及清洁利用技术,实现战略金属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4)固废资源高值化与材料化利用,针对各种冶金渣的特性,将冶金渣生态化高效利用的基础理论及技术进行交叉融合,进一步发掘其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高附加值探究,系统构建固废材料化资源属性评价方法与应用技术、固废的环境危害评价方法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开展半干法脱硫灰资源化利用行业共性难题研究;利用冶金流程协同处理废旧汽车拆解物、光伏板、风电叶片等新型固废研究。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形成了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中青年研究人员为主体的一支规模适中、多学科交叉、年龄结构合理、强凝聚力的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58人,其中研究人员52人,实验技术人员5人,管理人员1人,正高级30人,副高级23人,98%以上获得了博士学位。

实验室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还有安徽省杰青、优青获得者7人,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4个,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皖江学者、“特支计划”人才9人次。教师入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5人;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2人。实验室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逐渐主导实验室的发展, 3年来,40岁以下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级项目的数量占比48%。

未来5年内,实验室加大力度重点引进35岁以下青年人才8-10名,持续优化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营造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结合学校的“青年学者”、“佳山学者”计划,培养出国家级人才2-3人;省级人才8-10人。

设置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以及兼职研究生导师等岗位,引进国内外高学术水平专家学者,储备优秀人才。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作为纽带,推进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