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

导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导师

字体: 【大】 【中】 【小】


1.龙红明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烟气污染物减排、冶金过程智能化。Email:13956233905@126.com

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分会秘书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工程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副主编、《钢铁》、《J  IRON STEEL RES INT》、《钢铁研究学报》、《烧结球团》编委;《IJMMM》、《工程科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青年编委。

入选国家教学名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人才。主持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省级重大教改、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双师双能”团队、省级研究生名师工作室、示范课程等教学项目10余项;承担国家级一流课程并获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一等奖5项;编写教材3部,获全国冶金优秀教材二等奖。指导学生获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冶金科技竞赛特等奖、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7项;安徽省杰青、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重大科技、协同创新等省级项目10项;宝武低碳基金、中冶长天创新基金等横向项目30余项;千万级成果转化项目2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高水平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8项、国际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件;制定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首批全国冶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安徽省研究生导师师德标兵等荣誉。

2.武杏荣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Email: music@ahut.edu.cn

2007年3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9.5~至今在安徽工业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07.9晋升教授;日本ISIJInternational会员。一直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51274006)。主持完成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090414150),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KJ2009A69);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地方及企业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1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获批5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3.吴照金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材料;光催化材料;冶金二次资源材料化利用。Email:wzjof@sina.com

东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学士、硕士、博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安徽工业大学冶金重点实验室教授。在我国较早并一直坚持冶金固体废弃物中多有价组分协同材料化研究,关注复杂固废体系中多组元在材料化过程中的协同行为,以及多组元材料化功能设计。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将冶金二次资源材料化、绿色化工和新能源材料、光催化材料多学科交叉,形成   基于冶金固废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光催化材料特色研究方向。近年来,在该方向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JCR二区以上论文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性能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回收和再生研究;(2)基于冶金固废的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方法、材料光电化学性能研究,光解水制氢、环境光催化研究;(3)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材料化高附加值利用研究。

4.潘红波 博士,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高强钢强韧化技术;金属塑性成型理论及有限元模拟仿真;新一代TMCP控制技术;钢铁材料腐蚀机理研究。 E-mail:panhb718@163.com

2009.06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9.07-2013.03,在马钢技术中心从事汽车家电板研究。2013.03-至今,在安徽工业大学从事教研工作,期间2019.08~2020.08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材料与化工系从事访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高校自科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各1项,宝钢、马钢等大型国有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河北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参编冶金行业标准1项。指导(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其中1人获国家奖学金;毕业学生一部分被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录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一部分学生就业于宝钢、中冶华天、马钢、南钢、兴澄特钢、国家能源安徽神华、江淮汽车、合肥长鑫存储、国轩高科等大型企业。

5.曹发斌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资源功能化利用,稀土发光材料。Email:fbcao@ahut.edu.cn

2010年1月于东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同时博士论文获得“东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以及“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韩国国立公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低品位矿直接功能材料化:以功能应用为导向,设计并制备新颖无机功能材料;(2)稀土发光及纳米无机储能、功能材料的研究。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25篇被SCI收录(EI收录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获授权2项。主持或参加8项省部级以上课题。Journal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Reviews特邀编委以及《J. Am. Ceram.Soc.》、《Mater. Sci.  Eng., B》、《J.Electrochem. Soc.》、《Appl. Spectrosc.》、《硅酸盐学报》特邀审稿人。

6.朱建华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仿生材料和能源材料。Email: zjianhua@ahut.edu.cn。

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8年至2010年在微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做博士后;2010年-至今,在冶金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仿生材料和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高校自科重点基金各2项,产学研项目2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ChemCommun.,J. Am. Cer. Soc., 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14余名,1人获国家奖学金。多名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攻读博士(后)。

7.申星梅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二次资源精细化利用,无机功能材料。Email:xxxxmx@126.com

2010年6月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二次资源高附加值精细化、材料化利用、无机功能材料。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项目。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10项,其中作为主持人3项,第二主持人5项,参与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18篇,EI检索4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4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奖1项。

8.吴玉喜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属中杂质和合金元素的影响的计算模拟。Email:yxwu@ahut.edu.cn

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1项,参与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SCI文章6篇。

9. 季益龙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固废资源化利用、矿物功能材料。Email: jiyilongustb@qq.com

2018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科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企业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10.代兵 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低碳炼铁与智能炼铁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曾任本钢集团有限公司炼铁厂首席工程师,攀钢集团研究院博士后,现任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攀钢集团先进技术材料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滁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挂职),《钢铁》、《炼铁》、《冶金自动化》、《炼铁交流》杂志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低碳与智慧炼铁。先后主持科研项目50余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  SCI/EI/中文核心学术论文 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 项(含国际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

11.丁祥博士(后),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多孔材料、铁酸钙结构材料。Email:xding17@ahut.edu.cn

2015年06月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并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5年07月至2017年07月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07月至今在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多孔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制备与应用、新型铁酸钙结构材料开发。现已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安徽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1项,清华大学合作开发项目1项;参与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2项。在Composites  Part B、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Ceramics  International、Materials Letter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其中授权5项。

12.刘伟明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材料的腐蚀和防护、层状材料的开发。Emaillwm1979@ahut.edu.cn

201007月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0年12月至今在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腐蚀和防护工作,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层状复合材料开发。现已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参与安徽省重大攻关项目1项,主持安徽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8项。

13.金星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光伏新能源材料资源化;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Email:jinxing@ahut.edu.cn

202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取材料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光伏新能源材料资源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当代化工研究》期刊青年编委、J.  Adv. Ceram., Ceram. Int., Int. J. Appl. Ceram.  Technol.等期刊审稿人。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企业委托产学研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