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

导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导师

字体: 【大】 【中】 【小】

1.龙红明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烧结烟气污染物(脱硫脱硝脱二噁英)减排新技术;冶金固废资源循综合利用;炼铁过程数值模拟与智能控制。Email:13956233905@126.com

  现任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院长、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南大学本、硕、博连读,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分会秘书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工程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副主编、《钢铁》、《J IRON STEEL RES INT》、《钢铁研究学报》编委;《IJMMM》、《工程科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青年编委。

主持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省级重大教改、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研究生名师工作室、示范课程等项目6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一等、二等奖6项,编写教材3部,获全国冶金优秀教材二等奖。指导学生获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冶金科技竞赛特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

从事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冶金烟气污染物减排、智能冶金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2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等省级项目10项;宝武低碳基金、中冶长天创新基金等横向项目30余项,其中2000万元项目1项,3件发明专利实施许可转化1000万元。

  发表第一/通讯作者高水平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8项、国际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件;参与起草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首批全国冶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荣誉。

2.武杏荣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Email: music@ahut.edu.cn

2007年3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9.5~至今在安徽工业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07.9晋升教授;日本ISIJInternational会员。一直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51274006)。主持完成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090414150),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KJ2009A69);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地方及企业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1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获批5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3.冉松林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超高温陶瓷,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Email:ransonglin@ahut.edu.cn

2008.06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08-2010.08,在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KULeuven)冶金与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09-2017.04,在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研工作,2011.01受聘副教授,2014.12破格受聘教授。自2017.05起,在重点实验室工作。安徽工业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74%的SCI论文发表在MaterialsScience,Ceramic或Metallurgy& MetallurgicalEngineering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三的Top期刊上(JCR2017)。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其中2人的毕业论文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校长奖学金;已毕业6名学生去向为:清华大学(博士),东华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格力集团合肥凯邦电机,交通银行扬州金融服务中心(2人)。

4.吴照金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材料;光催化材料;冶金二次资源材料化利用。Email:wzjof@sina.com

东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学士、硕士、博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安徽工业大学冶金重点实验室教授。在我国较早并一直坚持冶金固体废弃物中多有价组分协同材料化研究,关注复杂固废体系中多组元在材料化过程中的协同行为,以及多组元材料化功能设计。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将冶金二次资源材料化、绿色化工和新能源材料、光催化材料多学科交叉,形成基于冶金固废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光催化材料特色研究方向。近年来,在该方向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JCR二区以上论文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性能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回收和再生研究;(2)基于冶金固废的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方法、材料光电化学性能研究,光解水制氢、环境光催化研究;(3)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材料化高附加值利用研究。

5.潘红波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钢铁材料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研究开发;(2)金属材料强韧化机理研究;(3)材料成型有限元模拟仿真;(4)钢铁材料焊接工艺与技术研究;(5)钢铁材料腐蚀行为研究;(6)金属表面处理与激光涂覆加工新技术。E-mail:panhb718@163.com

2009年7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3年在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作;2013年3月调入安徽工业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SCI与EI收录11篇,获授权国家专利13项,获冶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主持或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马钢、宝钢、新钢等横向项目10余项。

6.曹发斌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资源功能化利用,稀土发光材料。Email:fbcao@ahut.edu.cn

2010年1月于东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同时博士论文获得“东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以及“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韩国国立公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低品位矿直接功能材料化:以功能应用为导向,设计并制备新颖无机功能材料;(2)稀土发光及纳米无机储能、功能材料的研究。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25篇被SCI收录(EI收录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获授权2项。主持或参加8项省部级以上课题。Journal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Reviews特邀编委以及《J. Am. Ceram.Soc.》、《Mater. Sci. Eng., B》、《J.Electrochem. Soc.》、《Appl. Spectrosc.》、《硅酸盐学报》特邀审稿人。

7.朱建华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仿生材料、陶瓷材料和MOFs材料。Email:thesea@ustc.edu.cn,zjianhua@ahut.edu.cn。

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做博士后工作;2010年8月在安徽工业大学冶金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仿生材料、陶瓷材料和MOFs材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课题7项。在ChemCommun.,Adv. Mater., J Am Ceram Soc,. JTICE,CrystEngComm等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指导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2人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1人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校长奖学金。毕业生去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博士后),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

8.申星梅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二次资源精细化利用,无机功能材料。Email:xxxxmx@126.com

2010年6月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二次资源高附加值精细化、材料化利用、无机功能材料。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项目。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10项,其中作为主持人3项,第二主持人5项,参与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18篇,EI检索4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4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奖1项。

9.吴玉喜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属中杂质和合金元素的影响的第一原理计算模拟。Email:wuyuxi71@163.com

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SCI文章6篇。

10.季益龙 博士, 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固废资源化利用、矿物功能材料。Email: jiyilongustb@qq.com

2018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科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企业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11.代兵 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低碳炼铁与智能炼铁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炼铁)专业学士、硕士、博士,辽宁省“百千万”人才,本钢集团炼铁厂首席工程师,攀钢集团研究院博士后,《冶金自动化》期刊青年编委,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中文核心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12.丁祥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多孔结构功能材料、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铁矿石烧结成矿理论。Email:xding17@ahut.edu.cn

2015年06月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并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5年07月至2017年07月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泡沫铝轻质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2017年07月至今在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孔结构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烧结过程铁酸钙成矿理论。现已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清华大学合作开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3项。

13.刘伟明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材料的腐蚀和防护、层状材料的开发。Emaillwm1979@ahut.edu.cn

201007月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012月至今在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腐蚀和防护工作,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层状复合材料开发。现已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参与安徽省重大攻关项目1,主持安徽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8项。

14.金星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光伏固废资源化利用。Email:jinxing@ahut.edu.cn
2021年获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入职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光伏固废资源化利用;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2021年度辽宁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